那么多年,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自己的股票账户信息,也不记得有些什么股票。这轮股市行情,身边的朋友都在讨论,他们问我,你手里的股票怎么样?我说,不知道。他们惊讶,你怎么那么淡定?我说,因为我是老股民。
我的的确确是个老股民,2006年,我就开户了。那时我刚大学毕业,到杂志社上班,办公室里稍微年长一点的同事都在讨论买股票的事。有位资深编辑把要买房的钱投入到了股市中,赚翻了,不过后来又赔了,房市倒是噌噌涨不停,这一进一出的傻事成了他日后十几年里的一个“标签”。这是后话。2006年的大盘是从1500多点拉起来的,一派欣欣向荣,每天都在涨涨涨。我当时只有几千块钱的收入,存款不足五万块,还是急吼拉吼地入市了。
我买的第一只股票叫“山大华特”,为什么会记那么牢?并不是因为它赚钱。而是用上海话念,它叫“坏特”,也就是不好的意思。这个股票是一位女同事推荐的,我们尊称她为“姐姐”,姐姐的老公在证券公司做行政,我们尊称他为“师傅”。姐姐有很多从师傅那里听来的“一手消息”,还有炒股经验,我们每天上班都围着她,讨好她。我印象很深,师傅说的第一条炒股准则就是给心理预期设限,他建议我们上下盈亏的幅度控制在10%,到了上限要舍得卖,到了下限要舍得割,这样可以确保在股市中赚小钱,不亏钱。当时的我听了频频点头。但实际上道理懂了,还是炒不好这股。
那时炒股还没有手机App,要在电脑上操作。经常,我们在开会的时候轮流借口上厕所,溜到座位上看一眼股票。主编就冒出了一句金句:股票活了,人死了。大家都围着股票转,根本无心上班编稿子。想想上班不过每天两百块,股票一天赚好几千块呢。那时候,我们中午经常结伴去梅龙镇吃饭,吃完了再去恒隆买衣服,顺路再买一杯咖啡回办公室。午休一个半小时,一直在促进消费。
2007年11月我结婚,同事们提前半年,相约买了一个股票,开玩笑说,这个股票赚的钱就作为礼金送给我。一个月过去,它涨了不少,每个人都心花怒放。没想到,在某个夜里这波行情一泻千里,我们买的股票再也没赚过钱。这件事成了杂志社的“笑话”,大家每隔一阵子就要讨论一遍,仿佛是我的婚礼搅乱了牛市。
回首炒股的这18年,我完整穿越了好几波牛、熊市,早就波澜不惊了。趁着这次大涨,我心平气和地打开账户,果然,两个持有1000多天的股票还在深套中。莫名地,我又看了一眼“山大华特”,32块多,遥想当年我买它时不过9块多。这就是命吧!如果回到从前,明知道正确答案,我也没有自信会熬到2024年交卷。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