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股份砍掉2成SKU之后:今年前三季收入缩水,扣非净利润暴增1.92倍

2024-10-28 16:20 来源:证券之星    作者:叶子琪   阅读量:7543   
分享到:

图源:图虫

提出精简SKU后,三元股份今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归母净利润仍在下滑,扣非净利润却得以暴增。

据三元股份10月26日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报告,该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53.97亿元,同比下降11.96%;归母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下降55.53%。不过,它同期的扣非净利润为7102.00万元,同比增加1.92倍。

三元股份的总部位于北京,主要从事乳制品制造业,主要业务包括加工乳制品、冷食冷饮等。该公司控股股东是北京市属国企北京首农食品集团。

三元股份第三季度实现营收15.44亿元,同比减少17.59%,归母净利润为-2476.87万元,同比减少239.22%。三元股份三季报解释称,公司营收同比减少主要是因为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8.69%。

10月28日,截至时代周报记者发稿,三元股份报4.35元/股,涨1.64%。

营收连续下滑,扣非净利润暴增

三元股份的营收已连续多年下滑。

2022年、2023年,该公司的营收分别为80.02亿元、78.41亿元,同比分别减少9.58%、1.38%。进入2024年,三元股份依然难以扼住下滑趋势:一季度,营收20.41亿元,同比下降5.15%;上半年,营收为38.52亿元,同比下降9.05%;今年前三季度,营收规模大降已近12%。

对于营收规模缩减,三元股份半年报、三季报均提及,这主要是因“乳制品及冰淇淋业务”收入同比减少所致。

今年前三季度,三元股份的扣非净利润为7102万元,同比暴涨192.05%。今年上半年,它的扣非净利润为1.05亿元,更是同比暴增5.17倍。2023年,三元股份的扣非净利润仅183.21万元,同比减少93.84%;2022年为2974.24万元,同比大降90.44%。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2024年,三元股份的总营业成本不断减少。上半年,总营业成本同比减少4.35亿元。前三季度,三元股份的总营业成本同比大降6.76亿元。其中,销售、管理和研发费用分别减少0.98亿元、0.28亿元和0.11亿元。

这或与三元股份降本增效,精简SKU有关。今年10月,三元股份召开2024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投资者发问:“三元股份发展最大的绊脚石是什么?人员的臃肿还是效率的低下?”

对此,三元股份回复称:针对公司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工厂布局不合理、SKU过多、缺乏大单品、机构人员等问题,公司上半年退市SKU占比近20%,高端产品占比持续提升,工厂布局正在有序优化。

乳业分析师宋亮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元股份今年推出精简计划,主要希望推动企业降本增效。在行业低谷期,市场更看重企业的盈利能力,三元股份通过缩减投入,以此保障自身盈利的可持续性。

并购扩张后,开启资产甩卖

三元股份SKU过多,早年的并购扩张难以分开。

2009年,三元股份收购三鹿乳业的核心资产,并成立河北三元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三元股份参与湖南太子奶集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重整并持股60%,2022年拿下剩余40%股权。

2016年,三元股份从关联方手中收购北京艾莱发喜食品有限公司90%股权,布局冰淇淋业务;2018年,三元股份完成并购法国健康食品企业St Hubert母公司股权,布局植物涂抹酱业务;2021年11月,三元股份宣布,拟以约11.29亿元价格收购关联方所持的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首农畜牧”)合计51%股权。

不过,三元股份收购而来的涂抹酱、畜牧业等均后劲发展不足。据年报,首农畜牧2022年亏损为1537.98万元,2023年一季度亏损额为7116.54万元。三元股份来自畜牧业的营收2022年、2023年分别下降29.03%、70.25%。

2023年4月,三元股份选择及时止损,将首农畜牧27%股权转让给同属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旗下的北京三元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收购而来的湖南太子奶,近年也表现不佳。2021年、2022年、2023年,该公司净亏损分别为6140万元、1116万元、500.45万元。2024年上半年,湖南太子奶亏损收窄,为166.91万元。

2021年、2022年,三元股份的涂抹酱业务营收分别下降9.44%、69.04%。因此,2022年4月,三元股份宣布剥离子公司SPV卢森堡,自同年5月1日起不再对法国StHubert持股方SPV卢森堡合并财务报表。

宋亮认为,三元股份通过“买买买”或“卖卖卖”调整资产负债表,以此保证总资产负债率的良性,同时保证盈利的健康。

在今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合并重组计划依然受到众多投资者所的关心。有投资者提问公司是否探讨国内同行重组。三元股份方面表示,公司已在研究适合当前市场的并购策略,筛选具体并购标的。围绕公司产业特点,在大行业内增强、补弱,提升公司长远业务竞争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